歷史簡介-創辦人陳文盛老師的一席話

生物學夏令營從1985年開始舉辦。舉辦這種活動的念頭是當時幾個好友在我家聊天時迸發出來的。大家認為台灣生物學界,特別是開始萌芽的分子生物學,缺少一個在輕鬆愉快的環境下進行學術交流的機會,因此我們應該來做。就這樣我們幾個人就立刻規劃這個理念,將它付諸實行。

我們決定當年夏天舉辦個夏令營。舉辦的地點由周成功與我一齊開車到溪頭看了之後,選定那裡的青年活動中心。6月28至30日(三天兩夜)第一屆的夏令營(全名是「分子生物夏令營」)就在溪頭開鑼,參加的有49人,包括17位老師及32位學生及助理。我們包了一部遊覽車前往溪頭。節目當天晚飯後開始。第二天早上繼續科學節目,下午遊覽衫林溪,晚上除了科學節目之外,還有一個座談會。第三天上午繼續科學節目,午餐後就動身回家。這樣的節目安排一直延續到現在,沒有太大的變動。

變動最大的是科學報導及交流的內容。第一屆的夏令營中很少有人報導自己的研究成果,因為很多人才進入分子生物學領域,還在學習中。由那一屆所舉辦的技術討論的題目-「電泳」,就可以想見當時的落後。隨著大家的進步,夏令營中報導的研究成果也越來越多,也越精彩。數量的增加,使容許每個人報告的時間從第一屆的40分鐘,減短到目前的25分鐘。品質的提高也促使我們開始邀請有優異成果的本土學者做「Keynote Speech」。

在溪頭舉行的前十屆「分子生物夏令營」,反映出國內分子生物學的突飛猛進。十年之後,我們從新思考「夏令營」要走的路途。我們覺得分子生物學在台灣已經有很好的基礎,夏令營應該放寬視野,做更寬廣的交流,因此將「分子」二字拿掉。夏令營的名稱自此簡化為「生物學夏令營」(有趣的是現下很多研究所或學會反而積極地將此二字納入名字中)。開會地點也從溪頭移到位在北橫中的明池。關於這次蛻變背後的想法,記載在「分子生物學何去何從?」一文中。

夏令營的另一項大變動是參加的人員,最主要的因素是人數快速成長。第二屆的參加人數已經成長了幾乎一倍。以後的幾年更繼續膨脹,直逼三位數。其中增加最快的是學生及助理的人數,甚至有些大學部的同學也來參加。這段快速成長使我們幾乎無法應付。基於夏令營對象是以做研究的老師們為主的原則下,我們先除去大學部學生,後來人數仍然太多,又去除了助理以及沒有出壁報的學生。1993年參加人數仍然高達一百八十之多。1994年夏令營除了改名改地之外,還停止接受學生們的報名。

夏令營一直由幾個具有相同理念及熱心的朋友們以服務的精神來推行。除了科學及友誼的交流之外,我們也一直關心台灣的科學教育與研究的大環境。為了保持我們獨立的地位,我們一直沒有瀚任何團體機關有關連,也沒接受過任何機關團體的補助。經費完全出於參加人員的報名費及廠商廣告費。這樣子我們在討稐批判政府或其他機構團體的政策及措施時,可以維持超然的立場。相信我們這樣獨立的精神會延續下去。

第一屆結束時,我曾經在後續信函中如此寫:「在沒有前例可循之下,我們抱著很大的熱誠及興致去嘗試;結果大家反應與參與的熱烈,很令我們感動,最難得、最懷念的是三天中在顛簸的車廂裡,在清敞的會議廳裡,以及在溫馨的木屋中,到處飄溢的那種融洽親切的氣氛。在我所參加過的國內國外、大大小小的學術會議中,從未有過這樣深切的感受。這整個團結的熱誠是我們夏令營的特色。我衷心期望,至個特色能永久成為我們的傳統」。十多年來在很多同仁的期許、鼓勵、指正、以及協助下,這個期望確實沒有落空,我們大家已經共同建立起難能可貴的傳統。今日類似的活動已經很多,但是在我們仍舊能夠發揮我們的特色服務大家的情況下,「生物夏令營」還是會繼續走下去

陳文盛 撰
陽明大學遺傳學研究所
1998年5月